Saturday 5 December 2015

試讀溫瑞安

十多歲時狂追金庸後,都好久沒有為任何書籍這麼瘋過! 上星期開始,我一有空,即是: 晚上睡不著,早晨上廁所,回公司路上,吃午餐時,去應酬.... 沒一刻不是在看溫瑞安的四大名捕!!! 四大名捕寫得好嗎? 不大好,和金庸的比是差天共地的,甚至有些及不上古龍。 詞藻不夠精細,人物描述頗為粗疏,故事發展不夠綿密。

最奇怪的是,這些武林人物都喜歡圍毆一個大Boss,那個Boss武功是十分之強的,非要武林高手和他死拼才搞定(死剩四大名捕)。 這和金庸及古龍的不同,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節大都是單打獨鬥的。 令我想起古惑仔某一集,黃秋生捉了謝天華的女友後威脅要輪她大米,還找了一堆嘍囉暴打謝天華。 謝天華大怒,說要和黃秋生隻揪,黃秋生得戚的說: 現在是做古惑仔呀,你估係西部牛仔呀?

話說回來,溫瑞安的語言根底不是太好。 由他替角色改名就可見到。 金庸筆下人物的名字都很易記,而且,都很有意境的: 郭靖代表不忘靖康之恥(沒記錯的話),楊過就是代表不要忘了父親犯下漢奸之罪,由他這一代來改正之,所以楊過又字改之;就是配角的名字也很見其心思,單是江南七怪的名字就很有特色,也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如老大柯鎮惡是嫉惡如仇的人。 四大名捕的名字我到現在都不太記得: 甚麼盛崖餘、鐵游夏、崔略商和冷凌棄,讀起來不順口。 還不及他們的稱號易記,可是,甚麼冷血、無情...卻又未免改得太露骨了吧...

好了好了,踩夠了他。 我還是會乖乖的追看下去。 現下我只看完了四大名捕會京師和骷髏畫兩個系列,現在全力追看逆水寒。 溫瑞安有一好是沒有古龍的故弄玄虛,也沒有這麼多廢話。 探案和武俠,再加圍毆對我來說是很新鮮的。

四大名捕最可愛的是大師兄無情,沒有武功,沒外/內攻,只能使暗器佈機關,卻能位列四大名捕之首;而他雙足殘廢,輕功卻又是天下無雙。 無情非人如其名,他其實是極易動情的,人又心軟。 追命、鐡心和冷血的形容相比下較為蒼白。



反胡蘭成的情緒

(炒冷飯系列: 寫於2015年夏)

今年剛好是張愛玲故世20周年,Page One做了個以張愛玲的舊照為題的小展覽,都是把對照記中的舊照片拿出來放大,再拼貼一些把她著作拍成電影的海報。 總的來說,製作沒半點誠意。 我是和我媽一道去看這展覽的,她是張迷,自然是早已看熟了這些照片,也就呵欠連連。 為免她在鬱悶時又找我的喳子,我趕忙說些話去引開她的注意力。

我說: 我喜歡胡蘭成。 這簡單的一句竟如平地一聲雷! 她先是十分激動的說最討厭他,要我不要似張愛玲般不爭氣倒貼男人;進而連珠炮法的數落胡蘭成,罵他這中學都未畢業的漢奸受到當世第一才女的垂青,竟不感恩,厚顏受她接濟之餘竟和數個女人胡搞。 我媽不是學者,但她簡單的數句話就可言簡意賅地道出了學界反胡的理由。 

容許我更清楚地歸納胡蘭成是如何被一般學者數落的:- 

(1) 他是漢奸,在汪精衛的政府任宣傳次部長;

(2) 他負心薄倖,傷透了張愛玲的心;及 

(3) 他厚顏無恥,在逃難期間受張愛玲接濟卻和其他女人勾三搭四,而且常常在文章中常提及張愛玲叨光。

和喜歡三島由紀夫一樣,我是愈老愈喜愛胡蘭成,覺得他的才氣和文筆俱佳。 正確點來說,他的某些見解更是十分合我脾胃。 但我每每向人說起我為他而傾倒時,人家總是覺得我瘋了。 有關漢奸這一點,余以為其時未瘋的陳雲的辯解寫得十分之好。 他引用了"世間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來評價胡蘭成,也為他漢奸的臭名略作平反,指出毛澤東和孫中山革命都有向外國勢力求助,差別只是毛和孫都成功,而胡投靠的汪政府失敗了而已。 歷史從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 中共上場後就把民國政府妖魔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 胡蘭成曾狠批共產黨,中共上場後更是借故深化他的漢奸形象。 即使胡押錯了政治注碼在汪政府上,他也沒有看錯共產主義的禍害。

後來,所有同情共產黨的文人學士都在中共建國後吃盡苦頭。 唯少數有識之士(如: 胡適),早早避走台灣,才倖免於難。 胡蘭成的學歷不高,好像沒有中學畢業,也只在燕京大學做過抄寫員。 然而,他比這些人的見事明白太多了。 

可惜胡蘭成在文學上至今都彷彿沒有獨立的存在的價值。 一開始時,人們都是以他作為張愛玲的註腳,去了解張愛玲小說中的每個男主角。 胡在張學的研究價值見頂後,人們又把他作為朱天文三姊妹的作品的註解。 由台灣學界的壞孩子之稱的黃錦樹寫的〈世俗的救贖? 論張派作家胡蘭成的超越之路〉,當中有一段相當之激進的一段: "迄今乏人研究的文人胡蘭成(一九○五―一九八一),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要不是因為他在《今生今世》那章〈民國女子〉為風華絕代的文學天才張愛玲鑄造了個天女般的繡像,現代中國文學史不太可能會提到他。即使是那樣,附張愛玲之驥尾而留名文學史的胡蘭成,他的形象也只不過是負心漢、浪蕩子──到處留情,不可原諒地重重地傷害了我們日正當中的天才女子。況且他還是漢奸,曾在汪精衛政府裡當宣傳部次長。"

我對這種站在張愛玲角度指罵胡蘭成的態度十分之不以為然的。 當然,我是文學門外漢。 同時,看著學者們似是法官上身的去批判胡張二人之間的事,有違一般學者務求的持平理性的態度,也是十分有趣的。 如果朱天文三姊妹有其文學價值,那麼她們的恩師胡蘭成更是不能忽視。 我沒有要把胡也弄成是她們驥尾的意思。 把他們四人的作品都排在一起,胡的當推第一,朱天衣居最後。 我說不上朱天文和朱天心那個較好,但我個人喜歡朱天文多些。 

我希望有天能幫胡蘭成翻案,不要讓他因為這些無聊的理由而煙沒了。 如果這生還真的有甚麼願望想達成的,除了結婚生子外,就是回大學做有關胡蘭成的研究。

算是妄想吧。

京極夏彥 - 幽談



看京極夏彥的書得先要把自己的理智摒除,令自己的心神安靜下來,把燈線調暗。 因為他的書並非以劇情來嚇人,而是讓恐怖感淡淡的從字裡行間滲出來。 京極夏彥的動畫巷說百物語以妖怪的醜陋造型和血腥的厮殺來嚇人,但他的書卻是以不安感令你窒息。 故事情節有點支離破碎,也有點莫名奇妙,我也說不上劇情。 

在他的故事中,遇到鬼/奇怪的事的人令我感到更不安。 一個男人在旅館花園的亂石堆中看到一隻斷手後大為著迷,繼而性情大變,和妻子離婚,後又重返旅館把那手挖出來欣賞。 

又有一個男人重返小學時住的城鎮,看到已過世的同學的鬼魂站在燈柱後凝望他,他毫不驚奇並繼續喝咖啡。 令我不安的是,這些人明明遇到可怕的事,卻處之泰然! 總覺中間有些甚麼不對的地方。 最令我透不過氣的是不知道的事這一篇,又有一個女孩一直都和哥哥說怪鄰居的壞話,愈說愈不對,鄰居明明是二男一女,十多年來卻只看到一個男人做奇怪的事。 再說下去就發現主角是怪鄰居的家人,活在幻想的世界中,那個哥哥是她自己創造出來陪伴自己生活的角色。

 這種閱讀歷程很新鮮,不過我沒有很喜歡。 我應該不會看他其他作品了。

查理.裴列格里諾 - 廣島末班列車: 1945原爆生還者的真實故事

我在圖書館糾結著到底應借中文還是英文版時,考量到我不太習慣讀日本的英文人名和地名,就借了中文譯本來看。

這本書非常具爭議性,批評者質疑有關美國軍部內的史料的真實性,而致該書一度被停刊。 不過,這亦無損我對這書的喜愛度,因為它有關倖存者的敘述實在引人入性。 先此聲明,我當然明白這本書不是一般學術性歷史書可比擬的,所以沒打算完全信賴內容啦。

很久沒有讀過一本這麼讓人驚心動魄的書。 作者四處奔走訪問生還者們並做了海量的資料搜集,再加上翻譯者文字的功力(註一),才能把原爆時的人間地獄呈現於讀者眼前。 美軍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威力強勁,在最近的區域的人在感受到痛苦前都被汽化了。 遠一點的人會在建築物上留下一個黑色的印,再遠一點的會被炭化(即全身水份被抽走成為炭人),再遠的會像爆炸一樣,人會被氣流衝擊及被燃燒。 人們會被玻璃片插滿全身,眼睛也會瞬間被射瞎甚至整個眼珠會掉下,剩下血洞,手上的皮膚和血肉會掉下。

 在爆炸中死不去的人,身心受創。 有些人會被炸得心神散渙,排成一隊沒有意識雙手伸向前的蟻行人,一直走下去直至脫水或失血而死。 有些人整個腳掌都炸飛了,在路上格格的跑著(那是骨頭撞到地板的聲音),衝進火堆。 也有些人會被炸得面目全非,被倖存的小孩誤認為是鱷魚,因為他們的皮膚焦黑,人也炸扁了。 所有倖存者都感到非常口渴,那怕河水已是全黑並沈滿屍體,他們都不顧一切的大口地喝,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 還有更多更恐怖的,為免令諸君吃不下飯而從此罷看,我就不加描述了。 

所謂最後一班列車,我想,是指原爆由廣島去長畸的火車吧? 如果你也打算看這書時,可注意以下幾個人物:

1. 雙重生還者: 有些人(如: 平田憲史、岩永章、森本鎮義)在廣島的原爆時已受傷,但心中想著即使要死,也要和家人死在一塊,就乘火車去長畸,經歷了第二次原爆。 他們真是歷史上數一數二不幸的人!

2. 中澤啟治: 漫畫家,著有赤足小子的卡通,述說他在廣島原爆時的慘事。 原爆時他才六歲,當時他在學校和同學談天,他看著他的同學被熔解,而他剛好站在牆的後面又俯身拾起硬幣才逃過大難。然而,不久他就不支暈倒,還差點被當成屍體焚化。 幸好,得到一個軍人發現及時救了他。 回家時發現爸爸、姊姊和弟弟被壓在燃燒的瓦礫下,媽媽正切法把他們救出來。 弟弟慘叫著: "母親! 好熱! 好熱!" 他們眼睜睜的看著家人燒死。 卡通提供了更悲壯的細節,爸爸叫中澤帶媽媽走,狂哭的中澤拉著已崩潰的媽媽離開火場,遠處存來弟弟的慘叫。 其後,中澤出現了原爆症,頭髮掉光,而他媽媽又吃了有毒的食物,身體製造了有毒的母乳,毒死了剛出生的妹妹。 他們自己吃的都不夠,但收養了一個孤兒,令人敬佩。

3. 嚇瘋了的母親(已忘了名字): 有一位母親在原爆後在防空洞找到女兒,卻發現女兒已被炸成可佈的鱷魚人,奄奄一息。 女兒在命危時看到母親感到開心,央母親為她找個被子取暖並陪著她;但母親認為女兒已變成了怪物,當場嚇瘋了,連爬帶滾的逃走,由得女兒在生命最後的幾小時在黑暗中叫著媽媽。 這媽媽後來神智不清,會在街上恐嚇小孩,又隨街便溺。

 4. 高南善: 韓國護士,她在原爆後回南韓,又經歷了北韓入侵,也看見了911的慘劇。 她說, 原爆後已沒有事能令我再害怕了。

感想嗎? 我不想說些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戰爭的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很簡單,很八股的: 我深深的體會到人心的堅韌性。 原子彈能摧毀肉身、財物和生活。 如果僥倖不死,我們只要願意,都可以戰勝原子彈。 不少倖存者投身於反核運動,並積極參加醫療研究,讓醫學界更了解核子的遺害。 我訝異於他們面對這件慘劇的態度,一般人都會選擇逃避,不去談、不去想甚至把自己藏起來,但這些人似乎都沒有。 (我當然知道有機會有些倖存者會放棄了自己,他們也許沒有被訪問,又或是被訪問時沒有透露這個想法,或是想法沒有被作者記下。) 不用整天的大喊美國式的甚麼正向思想。 你的韌性只有在這些關鍵時刻才會見真章。 我覺得這本書比訪間的甚麼勵志暢銷書更有說服力、更有意思。

 ***

註一: 翻譯者的文筆真的很重要。 我之前讀了角田光代的森之眠魚時沒有太投入,因為翻譯者的中文實在不行。

Monday 30 November 2015

張愛玲 - 少帥 / The Young Marshal



張學良和宋慶齡是我最討厭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之一。 張學良暗戀宋美齡而非他的同類宋慶齡,實在諷刺。 放心,這篇文不是看我大放歷史的厥詞,而是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 

據說這書是張愛玲為打入美國的市場而寫的,故事圍繞張學良和趙一荻的情與欲,劇情簡單,大團圓結局。 亦聽說出版社的編輯們看過這本小說後著張愛玲作大幅度的修改,令心高氣倣的她意興闌珊,把小說擱下了。 張是用英文寫作這故事的,誠然,她的英文寫作並不及中文好。 行文不是十分流暢,讓人有一種拘謹的感覺。 她應該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練文筆,用上大量的Idioms,有點堆砌,也有點炫耀,不如的中文作品的諸般詞彙如順手拈來。 要知美國人的英文因為是母語的關係,必看不慣她的英文寫作。 

另外,美國讀者因為沒有中國的文化底蘊,是不會明白她文中的含蓄的表達,有一種搔不著癢處的不快感。 如這場吻戲,她這樣寫: "He pulled her to his lap where she sat with bowed head feeling his eyes glow beside her face like a jewel on her ear. He breathed her in. What if they could only have moments like this, she thought, it already seemed like a whole day. Time slowed down to eternity." 這樣的含蓄,老外恐怕在讀第一遍時看不明白吧。 He breathed her in... 只有我們(更精準一點,是張迷)才明白在那個吻中,少帥是主動的角色,他的呼吸粗重;而未經人事的四小姐則緊張得不敢呼吸,任由少帥擺弄。

 另外,回應上一段的,Time slowed down to eternity...怕是張在寫是用中文想的,英文好似沒有時間減慢變永恆這個慨念吧。 我知道的只有時間在那一刻凝滯了,如: time stood still, time was frozen。 老外恐怕看不慣這中式英文。

 再者,選材方面亦有問題。 中國民初軍閥割據那一段歷史十分之複雜,老外必會看得頭昏腦脹,他們可能連奉天都不知在那兒。 張透過人物的對話道出一些當年的秘聞,並已假設讀者已知事件人物背景而不作解釋,若讀者沒有適度的歷史知識,會看得摸不著頭腦。 可能是張太用心於英文的藻辭而沒有餘力去照顧細節,如: 人物命名的統一性。 她有時會用別名/代號來稱呼書中人物,如: 張學良為少帥,趙一荻為趙四小姐,張作霖為陳祖望,吳佩孚為吳蟠湖;然而,孫文和溥儀卻可保留原名。 這小說應該未經校對,所以這個批評是不公平的。

英雄所見略同,張愛玲是不喜歡張學良的。 她把他說成個草包,字裡行間都看得出她對他的輕蔑。 要知張筆下的男人大都風流,周旋於數個女人之間,她卻鮮有批評那男人的能力。 說他能力不及,是張對男人最嚴厲的指摘。 "Certainly a strong character, our Young Marshal," said the Under Secretary, "pioneer in everything, poker instead of dominoes, movie actresses and society girls instead of singsong girls." "His father could tell about people, yet had never relied on him so he must be no good. She did not figure that out at first, just thought confusedly of all the other men around his father that he disapproved of, like General Long Legs." "Still Long Legs was a man of the times like the Old Marshal while he himself was just the son, still untried after many battles. It was always seen to that he did not lose, or at least not lose face."

 我心目中的少帥當然是小蔣! 雖然沒人這樣叫他。 他不是一般未經風浪的少爺仔,之前說過太多,在此不贅了。